第三,医院药品存储时间越长,占用库存面积和资金就越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生物质能规模化开发利用 根据各地生物质资源条件和用能特点,加快推广应用技术已基本成熟、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或产业化有一定基础的生物质燃气、发电、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等多元化利用技术,推进生物质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生物质能梯级综合利用水平。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

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强、高产的能源作物新品种,木薯乙醇生产技术基本成熟,甜高粱乙醇技术取得初步突破,纤维素乙醇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展,建成了若干小规模试验装置。到2010年底,德国已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000多处,在瑞典沼气作为车用燃料已形成一定规模。完善支持生物质能利用的财税扶持政策,健全生物质能转化的热力、电力、液体燃料等产品的价格政策。年替代化石能源500万吨标准煤。2、开发关键技术设备 在生物质燃气方面,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突破高浓度、混合燃料的湿发酵、干发酵技术,以及燃气净化和高热值化转化技术,研发大功率生物质燃气发电机组;在生物液体燃料方面,重点突破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等石油替代燃料、以多种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掌握清洁高效生产技术;在能源作物及能源林种植方面,重点突破良种选育及定向培育技术,培育多个新型生物质能源作物和能源林新品种。
在西部地区采取垃圾填埋方式处理垃圾的城市建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重大装备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出现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规模较大的新型生物质能企业。对于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及涉及农村生活用能的生物质能项目建设,中央财政给予资金支持。
十二五时期,可改善约1000万户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条件,其中,户用沼气800万户,管道供应燃气50万户,生物质成型燃料150万户。(三)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时期,生物质能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生物质能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在电力、供热、农村生活用能领域初步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在交通领域扩大替代石油燃料的规模。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将生物质能利用量计入各地的节能减排量,并且不计入对各地设定的能源消费总量限额,促使各地更加重视生物质能利用。
到2010年底,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超过4000万户,年产沼气约130亿立方米。(二)环境和社会影响分析 发展生物质能,可有效替代化石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在秸秆剩余物资源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粮棉主产区,有序发展秸秆直燃发电,提高发电效率;在重点林区和林产品加工集中地区,结合林业生态建设,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发展林业生物质直燃发电,结合能源林种植,建设林醇电综合利用工程;在三北地区,结合防沙治沙,建设灌木林种植基地,发展沙生灌木平茬剩余物直燃发电及综合利用工程;在甘蔗种植主产区和蔗糖加工集中区推进蔗渣直燃发电。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780亿千瓦时,年替代化石能源243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能项目措施不当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必须加强环保评价和监测管理,全面发挥好生物质能的环境效益。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一)发展基础 1、国外生物质能发展状况 近年来,为应对国际能源供需矛盾、全球气候变化等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生物质能作为替代化石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在许多国家能源供应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
支持生物质能利用新型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鼓励企业加强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生物质发电已形成一定规模,年发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相应年消耗农林剩余物约1000万吨,总计增加农民年收入约30亿元。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
(1)资源潜力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广泛,主要有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木采伐及森林抚育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畜禽养殖剩余物、城市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工业有机废弃物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等。积极推动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建设管理模式,形成生物质能新型产业。

到2015年底,形成若干以农林剩余物(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多联产产业化示范区。5、完善市场机制和管理措施。
德国对沼气发电给予电价补贴。2、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利用潜力很大。在乡镇布设沼气供应服务站点,以供应罐装沼气的方式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燃气;探索沼气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燃料的利用方式;推动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拓展有机肥市场,支持有机蔬菜、水果种植产业发展,发展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园。2、微藻生物燃料多联产示范工程 鼓励微藻固碳生物燃料产业化示范。建立健全生物质能信息统计体系,加强生物质能技术指导、工程咨询、信息服务等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到2015年底,建成若干微藻生物燃料多联产循环经济产业化示范项目。
全国现有林地面积3.04亿公顷,可供能源化利用的主要是薪炭林、林业三剩物、木材加工剩余物等,每年约3.5亿吨。农村沼气技术不断成熟,产业体系逐步健全,许多地方建立了物业化管理沼气服务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生物质能规模化开发利用 根据各地生物质资源条件和用能特点,加快推广应用技术已基本成熟、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或产业化有一定基础的生物质燃气、发电、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等多元化利用技术,推进生物质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生物质能梯级综合利用水平。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
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强、高产的能源作物新品种,木薯乙醇生产技术基本成熟,甜高粱乙醇技术取得初步突破,纤维素乙醇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展,建成了若干小规模试验装置。到2010年底,德国已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000多处,在瑞典沼气作为车用燃料已形成一定规模。
完善支持生物质能利用的财税扶持政策,健全生物质能转化的热力、电力、液体燃料等产品的价格政策。年替代化石能源500万吨标准煤。2、开发关键技术设备 在生物质燃气方面,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突破高浓度、混合燃料的湿发酵、干发酵技术,以及燃气净化和高热值化转化技术,研发大功率生物质燃气发电机组;在生物液体燃料方面,重点突破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等石油替代燃料、以多种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掌握清洁高效生产技术;在能源作物及能源林种植方面,重点突破良种选育及定向培育技术,培育多个新型生物质能源作物和能源林新品种。在西部地区采取垃圾填埋方式处理垃圾的城市建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重大装备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出现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规模较大的新型生物质能企业。在林区及退耕还林地区,结合生态保护工程,重点发展分布式生物质能技术,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建设生物质气化和成型燃料项目,为林区提供清洁的生活燃料,减少林木质燃料消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成型燃料设备能耗显著降低,易损件寿命和可维护性明显提高,成型燃料已初步具备较大规模产业化发展条件。到2015年,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相应替代化石能源500万吨标准煤。
统筹生物质的能源利用与其他用途,充分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规划还承诺,对于生物质发电项目,继续给予优惠电价支持。
注:加上生产燃料乙醇的陈化粮等,已利用资源量为2400万吨标准煤。大型沼气发电技术成熟,替代天然气和车用燃料也成为新的使用方式。投资生物质能着眼点是成长性,长期投资与波段操作相结合。(三)组织生物质能推广利用重点工程 1、城市生物质供热工程 结合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和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在城市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和专用锅炉,替代区域集中供热及分散锅炉燃煤。
在居住区域附近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地区,优先发展沼气集中供气,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生物质发电技术和设备制造发展较快,已掌握了高温高压生物质发电技术。
将沼气作为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纽带,发展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提高户用沼气的综合效益。林业剩余物和能源植物。
大力推动垃圾发电关键设备和清洁燃烧技术进步。制定生物质能资源调查评价规范,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以县为单位进行生物质资源调查,明确资源量、种类、分布和现有用途,以及可作为能源化利用的资源潜力。